第03版:小镇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华漕退休阿姨借款建的民办养老院获闵行区“区长质量奖”

2018年底,上海市闵行区公布的“区长质量奖”获奖名单中出现一家民办养老机构——闵行区继王敬老院。

继王敬老院的管理团队由三个女人组成,67岁的孙惠珍、76岁的周秀娟、32岁的丁双双。孙惠珍和周秀娟是机构创始人,十年前周秀娟66岁,按照当地风俗,“吃了女儿做的66块肉”,出门创业。孙惠珍57岁,向亲朋好友借了约380万元资金开办机构,这笔钱她用了七年才还清。

动迁地块上的敬老院

闵行区华漕镇正在经历大规模动迁腾地。每有一处农村从版图上消失,就有一些老人住进养老院。纪王地区唯一的养老机构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单在2018年间继王敬老院就收住了近90名动迁老人,他们分别来自鹫山村、纪西村、纪王村、卫星村等地。

“在动迁安置的过渡期,年轻人带着八九十岁的老人很难租房。老人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住惯了‘贴地’的房子,也不愿意去太远的陌生地方。”孙惠珍说,继王敬老院也在动迁范围之内,目前正在选址和准备方案。

她最初的想法是为农村老人建一所养老机构。她退休前在公办的华漕镇敬老院当了八年院长,57岁离任,她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能做点事。

“有时候开车到村里兜一圈,看到农村家庭好多老年人,要么就那样坐在门口晒太阳,要么是腿脚不好,成天睡在床上不能动,有点心酸。”孙惠珍觉得农村老人需要生活得热闹一点,需要被人好好照顾,当时镇上养老院的床位无法容纳那么多老人。

她问镇上领导,我去办一家民营养老院你们支持吗?镇里表示支持。她就开始借钱,找合适的房子,“5万元、10万元、15万元,最多的人借我50万元,借钱不是大问题,大家都肯帮我。”周秀娟则认为,农村社会的人际交情就是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有时就是这么直白,但更重要的是孙惠珍比一般人更有“人格魅力”,总能让人家相信她,为她投资、跟她做事。

养老院为什么要设精神科?

2009年开业的继王敬老院重点收住失智失能老人,这在当年的上海相当少见,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并不欢迎这个照护需求极高的人群。公办养老机构把失智失能老人作为重要的“保基本对象”是后来才有的事,民办机构更是不用说。

去年,继王养老院又获评卫生部门颁布的内设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合格单位。孙惠珍为此配备了一支八人医护团队:副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一名、床位医师三名,药剂师一名,护士两名。内设医疗机构设有内科、外科,甚至还有精神科。当敬老院向有关部门提出设立精神科的申请时,工作人员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如此较真,周秀娟说:“我们是做失智症老人照护的,怎么能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呢?”

继王敬老院共有271张核定床位,目前住着约280名老人。这家“卖相”不好,但人气旺盛的平民机构,守护了一代老人的晚年。闵行区民政局认为这家机构拿下“区长质量奖”实至名归,“好机构不只在于漂亮的大楼、炫目的理念、新式的设备或者公办的身份,那些因地制宜、踏踏实实做好服务的机构可以脱颖而出,也应该得到尊重。”

(钱蓓)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