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漕人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七旬医生王秀珍退而不休 20年义诊服务近3万次

“王医生,王医生,快点救救我儿子,他不行了!”

来人是居住在华漕银杏新村小区的一对夫妇,夫妻俩神色慌张,原来他们儿子被藕片梗住喉咙、呼吸困难。夫妇寻求帮助的王医生,名叫王秀珍。王秀珍不仅是一名党外人士,退休前更是一名医生,退休返沪至今的近20年时间里,她坚持在银杏新村小区开展义诊,成为小区居民口口相传的“热心阿姨”。

接到求助信息的王秀珍一路小跑至这对夫妇家,她一边消毒双手,一边让孩子父亲迅速将小孩倒挂,然后将手伸进孩子口中,小孩下意识地咬住王秀珍的手指,鲜血顿时流了出来,王秀珍不顾疼痛,终于抠出了藕片,小孩得救了。

这只是王秀珍在义诊生涯中一个小小的案例。作为社区统战人士,自2000年开展义诊以来,王秀珍已累积服务近3万人次,而在她看来,“救死扶伤不分在职和退休,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专为小区居民开义诊

年逾七旬的王秀珍,年轻时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由海军部队特招入伍,到海军412医院工作,先后在内科、传染科、急诊室等科室工作过,用她的话来说,“内外妇儿科相关的医疗知识都懂一点。”

1999年王秀珍退休后搬到银杏新村小区。当时她就发现,小区退休返沪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大部分都没有上海医保,看病相对要多花点钱,“他们特别不容易,我这才想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小区里开展义诊。”

考虑到小区老人多,除了每周六上午8至10点固定的义诊时间外,王秀珍还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坚持有求必应。有次凌晨1点,她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催醒,电话那头是小区居民华衡根的老伴:“王医生快来啊,老华快不行了。”放下电话,王秀珍穿上衣服直奔华家。

只见老华大汗淋淋,上气不接下气,脸色苍白,脉搏微弱,支气管哮喘又发作了。王秀珍立刻敲开邻居王来喜师傅的门,请王师傅开车急送老华至纪王卫生院,王秀珍一直陪到5点多,老华病情稳定后才回家。望着王秀珍疲倦的背影,夫妇俩感慨万千……

救人危难不求回报

就像开头提到的,王秀珍常常救人于危难时。小区内有对严姓华侨老夫妇,子女均在国外定居。一次严老先生晕倒,居委干部找来王秀珍,王秀珍给老严一量血压,收缩压200,舒张压160!“这是高血压危象,十分凶险。”王秀珍立即叫居委干部打120,把严老先生送华山医院救治。到达医院时,严老先生的上压已升至220,由于抢救及时,严老先生才得救。

数月后,大年三十晚上,王秀珍忽听敲门声,见严老先生手握一个红包:“是来上门酬谢的,聊表点滴心意。”王秀珍见状,没让严老先生进门,忙说:“严老先生,你子女都在国外,这儿离医院又远,我就像你的子女一样,作为医生,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近20年来,王秀珍始终坚持在义诊一线,尽管获得过很多奖状和荣誉,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到如今,她还坚持每天读书2个小时左右,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她说,“医学发展很快,只有时刻学习,才能确保义诊时不出错。”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