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漕人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40年他做了一件事 “复活”失传手艺犀皮髹

白墙黛瓦,穿过一条水泥小径,有一处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院落,院落里弥漫着春的暖意,不知名的藤蔓缠绕着花架走廊,平添了不少生机。这里是华漕镇社区学校,一楼的最北间就是张海民的工作室,一个现如今鲜为人知的非遗工艺就隐藏在这里——犀皮髹(xiu)。

非遗技艺深藏社区

犀皮髹,也就是犀皮漆,又称犀皮、西皮、虎皮漆、波罗漆。据文献记载,此技法起于唐朝,在宋朝时十分流行,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

漆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通俗点说,“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考究工艺,匠人崛起

张海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四十年前,他走进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跟着老师傅学做漆器,这一晃就是几十年,小张也变成老张,很多濒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的工艺在他的手上又“复活”起来。

老张的工作室面积很大,房型方正,坐北朝南,采光也极好。听老张说,这里本来是一个教室。房间里整齐分列六张大案,这就是老张的工作台,贴墙摆放着几个大玻璃柜,里面陈列着许多老张得意的作品,有食盒、盘子、花瓶等。张海民讲述,漆器制作有着非常复杂的工艺,不同作品讲究不同的工艺手法,石头可以敲出颗粒状,颗粒状有大小,分好几层,用筛子来筛出最细的粉末,可以用在花瓶上,如果是用在佛像上,就需要用颗粒状,假如要做在平面的盒子上,就要用平的石材了,可以采用贝壳这些东西。

老张说,犀皮髹饰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纯天然的树漆,将不同色彩的宝石颗粒粘在器物的表面,然后将器物不断打磨,直至因碎石而凹凸不平的表面重又回复到平整的状态。重复几次甚至十几次同样的工序,最后,再在这层矿物色彩的外面均匀刷上一层清漆,既为增加亮度,也为保护色彩不会脱落,一件作品便算是完工了。

不忘初心,匠心传承

每一件东西设计出来之后,老张会先在脑海里构思,用什么样的颜色,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给它搭配,让它更加华丽,把这个传统工艺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留下一点东西来。

施梅作为老张现在唯一的学生,已经学习漆器制作近两年,因为热爱手工艺,她从清闲优渥的生活里走出来,进到老张的工作室。施梅,原来只知道漆器来源于中国,而且当时只是单纯的想做漆,想做一个漂亮一点的表面。后来认识了张老师,发现还可以做成各种纹理的东西。漆器最吸引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比如说要做一个东西,用纹理、基底效果把它堆砌出来了,但最后呈现出什么效果完全不知道。

工作室里有一个大柜子里,装着整整几大盒的石头,老张把这些石头当宝贝来珍藏。每一小粒石头仔细看,都自带天然的纹理,这些纹理当日后它们被镶嵌进作品时,便成为作品表面千变万化效果的关键。

此外,老张平时喜欢钻研创新,探索了许多新的样式:竹节做底的手镯,门的把手等等。不过,四十多年来,对老张来说,要想把自己手里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还是有许多的困难,但还是要坚持下去。老张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这个传统工艺能够产业化,能够社会化,让大家都知道中国有这一门传统工艺,失传了几百年的东西能恢复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然而正是有了这些坚守技艺的匠人,我们国家这些难以寻觅的老手艺才能代代传承,为人们所知晓。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