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108家咖啡馆!

有人驱车100公里来体验……

“老板剪头发了?”

“嗯,今天还是老样子?”“老样子,一杯美式,带走。

这样的对话是新虹不少咖啡馆的“日常”。

据统计,新虹辖区有大大小小108家咖啡馆,数量在全市街道中排名第十。这108家里有90%以上都是开在办公楼里,几乎每幢楼宇都有一家咖啡馆,白领随时都能拿上一杯。如果把咖啡馆数量除以区域面积,计算咖啡馆的密度,新虹街道每平方公里有5.68家咖啡馆,单单申长路上就有50多家咖啡馆。

随着咖啡文化愈加多元化,咖啡馆不再仅仅是喝咖啡的场所那么简单。这些楼宇里的咖啡店可能在某些点评网上并不能发现,但“都是熟面孔”,逐渐让咖啡馆成为人们除了办公和家以外的“第三空间”,以咖啡为桥梁,带动这片城市里无数的火花和“冲动”,伴随咖啡冲泡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热情。

“方便我招待我的朋友们”

在申滨南路,龙湖天地办公楼一楼,透过玻璃门往里看,靠墙一排长椅,简单摆放着几把桌椅,靠近门边,一台一人多高的烘豆机正冒着蒸汽,新鲜烘焙的咖啡豆香气就飘满了整间屋子。但如果不抬头看“ink·墨咖啡”,大概率会错过。

工作日8点,老板吴敏捷准时开门营业。一批早已候着的白领就开始卡着点下单,用一杯咖啡开始一天的忙碌。

因为养了一条大金毛,大家都喊吴敏叫“兽兽”,这家店由他和老婆阿枫一起经营。

“铁粉”老黑几乎和兽兽一起到店。两周前,老黑从苏州来上海出差,偶尔路过这家咖啡店,就点了一杯手冲,和兽兽聊了一下午,相谈甚欢。此后,老黑一有空就开车100公里从苏州来店里来点杯咖啡,他并不以为意地说,“他从青浦开过来也要三刻钟,我们其实差不多。”

这也是“兽兽”当初决定开在虹桥商务区的原因之一。直到今天,兽兽回忆起与这个新店面的初次邂逅,依然觉得很美好——“嘉闵高架下来就看到了,我觉得很舒服。”2016年,兽兽偶尔路过正在建设中的虹桥天地、龙湖天街商圈,就相中了与商圈不远的临街小店,“方便我招待我的朋友们”。后来又跑来看了两次,就决定租下来了。

除了工作日早上开门后的外卖订单,到了中午,附近工作的上班族饭后散步,也会带一杯回去,这两个时段,是兽兽和阿枫比较忙碌的时候。

说话的间隙,兽兽和阿枫并没有停下手上的活,每一杯豆子的分量、牛奶的克数都要过称。目前,ink咖啡的日出杯量稳定在80-100杯,其中外卖占6成左右。

“最近一直下雨,豆子的水分含量就多了,要调整一下。”接着兽兽的话,老黑搭腔:“连锁店流水线操作,却多了点人情味,我喜欢来这坐坐,找到我的小确幸。”

聊得来,是兽兽口中的高频词。顾客就像是“老友”,而他将这群“老友”的习惯记得一清二楚,哪怕外卖订单,也背得出来。一单附近办公的王先生的订单,报了送货地址,他下意识说:“是不是备注了外加两包糖?”发现答对了,他一脸得意。

龙湖天街所在的三湘楼宇工作站相关负责人吴晓俊说,ink是虹桥商务区的第一批沿街商铺,和ink一起入住的“初代商铺”在经历五年的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小店的生意并不好做,“夹缝中求生存”。“20平方不到的店面每个月房租2万元,竞争又很激烈,算了笔账,前三年一直是亏损,去年碰上疫情,多亏房东减租,新虹街道政策支持,活下来了。”兽兽做好了不赚钱的准备,“连锁咖啡店越开越多,让咖啡变得更加大众化,我要做的就是找到顾客想要的专属味道。”

7个二胎妈妈们的创业故事

芬咖,同样属于自己创业,开业尚不满一年,宽敞透亮的空间,密度甚低的摆台,原木色的桌椅,无不令人瞬间放松下来。

工作日午后,店里的商务客逐渐多了起来,有的两人一组,有的单人独坐,店长边忙碌边向客人们点头示意。有时候服务员还会提着几袋打包好的咖啡给楼上的公司送去,“是微信下单,同样是老客户”。在这个大约200平方米的空间内,每个人,包括店员和客人,都很放松,并且适得其所。

纪云是芬咖的合伙人之一,说起开咖啡店,纪云笑言:“这是一个关于二胎妈妈们的创业故事。”

7年前,随着二宝逐渐长大,纪云和她的几个小姐妹便商量着要“重出江湖”。“我们7个人从幼儿园就认识了,后来分别从事贸易、广告、市场等工作,拼得很凶,直到我们都有了二宝,就都不约而同回归家庭了。”纪云回忆说,“二宝进幼儿园后,我们的心思就又活络起来,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不过,当时她们并没有开咖啡馆。由于其中一个伙伴在中美洲1400米的高山上有一个咖啡庄园,因此她们便决定将这个庄园生产的咖啡豆引入上海,而此前这个庄园的咖啡豆仅供应台湾市场。

“2019年,我们那个位于商务楼21层的工作室实在容纳不下经常来上我们咖啡体验课程的朋友们了,所以我们决定‘落地’,开个实体咖啡馆。”纪云介绍说,原本她们计划在市区找店面,结果发现市区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停车也很难,于是她们将目光转到自己生活的社区附近——新虹街道的商务区。“我们发现这里闹中取静,交通便捷,附近商务客人的品质也很高,与我们的理念很匹配。”

2019年11月开始装修,2020年3月正式开门营业。但是刚开业便受到疫情的影响,着实让纪云等人吃了一惊。“不过我们很快调整了思路,从3月到6月,我们几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头脑风暴,理清思路,明确我们的目标和具体执行的方案,如今我们可以说,感谢这3个月的沉淀,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们咖啡馆的发展之路。”

2020年暑假开始,芬咖开始举办一些适合妈妈们的沙龙,“这里国际学校、双语学校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开设了一些关于国际择校、升学的讲座,还针对全职妈妈们提供一些手作、插花的体验,此外还有每月一次的妈妈读书会。”如今,芬咖除了是一个咖啡馆,更是一个为同龄人自我成长提供机会和帮助的空间。“附近有很多咖啡馆,但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不一样。”纪云说,一片肥沃的土壤可以适合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新虹是一片沃土,而她们的芬咖就是一株与众不同的植物。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