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春节里的腌菜故事

文 周颂鲁(淞二居民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新疆建设兵团一个偏远的连队工作。连队的生活比较艰苦,尤其是单干户。漫长的冬天一过,菜窖里储藏的蔬菜吃完了,新菜接不上,食堂里从早到晚弥漫着腌菜的味道。每天三顿与之为伴,真是倒胃口啊!小家户还好些,自家的小坛腌菜派上了用场。时不时做个酸白菜面条、腌豆角馅的饺子,把一个个单干户谗得“遥看口水挂嘴边”……

捱到自个儿做了小家户,当然得把小坛子经营好。1972年春节,为鼓励大家腌好菜,连里搞了一个腌菜比赛。参赛的有北京、上海、南京的知青户,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支边。大家把自家的腌菜坛子端出来,一字排开。文书姜秀才也是上海知青,因无作品参赛请他担任主持人。这家伙肚子里有货,嘴皮子也利索,一登台就向大家介绍了四川榨菜、德国甜酸酱瓜等世界十大腌菜……让垦友们大开眼界。最紧张的时刻到了,指导员、司务长,群众代表等几位评委开始给参赛作品逐一打分。外号“大前门”的一位北京知青,他参赛的“八宝酱菜”有生姜、黄瓜、花生等八种原料,用甜面酱腌制,老北京风味,色香味俱佳。我的“上海什锦菜”颜值高,尤其甜丝丝的滋味深得南方籍评委的青睐。最后众望所归,两只南北腌菜不分伯仲分获了大奖。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2017年春节,姜秀才发来微信,说几位在沪的垦友要来我家一聚,各人自带一个腌菜,搞一个“腌菜宴”,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老知青居然有了腌菜情结,有意思。大年初六,一众垦友上门。第一个报到的是已定居上海的“大前门”,他带来的是“腌笋炖鸭”。其他各位入伙的还有“酸菜鱼”、“咸菜肚片”等各式菜肴。姜秀才最后一个到,两手空空。大家拦住他,不让进门。这家伙变戏法似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包榨菜、两只鸡蛋,说要现做一个“榨菜蛋花汤”,才得以蒙混过关。我做的“梅干菜扣肉”自以为很有档次。岂知“梅干菜”的身份遭到了大家的质疑,说此菜不是腌菜,是干菜。我只得翻箱倒柜,把可以作为证据的那本杂志找出来为自己辩护。谢天谢地,没有记错。其中一篇文章就是这么写的:“‘惠州梅干菜’因历代各朝被列为皇家贡品,也称‘惠州贡菜’。做法是先腌制,再晒干……”好一个“先腌制,再晒干”,道出了它的双重身份。几位面面相觑,再也无话可说了。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