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活随笔

崇明围垦娘子军

文 朱扬清(刘一居民区)

1960年秋天至1961年春天,上海三万多名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店员、社会青年和里弄居民组成的围垦大军,参加了崇明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垦,在“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芦苇”的荒滩上围垦造田12多万亩土地,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这次大围垦中,长宁区围垦指挥部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娘子军队伍,奋战在艰苦的合隆沙垦区,栉风沐雨,筚路褴褛,筑堤围海,垦荒造田,历尽千辛万苦,打赢了一个个硬仗,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是1958年,大量的妇女可以从繁琐的柴米油盐中解放出来,投入生产劳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宁区的400多名解放出来的家庭妇女,组成了一支名为“治浜大队”的娘子军队伍,专门承担治理黑臭河浜、整治脏乱环境的重任,令人刮目相看。她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忘我劳动,屡创佳绩,赢得领导的信任,把繁重艰巨的市政基础建设工程交给她们去做。她们先后修建南翔铁路编组站、开挖天山公园人工河、修筑中山环路和中山西路桥等工程,工效快,质量好,成为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的娘子军队伍,她们的事迹曾在报纸上被报道。

崇明大围垦一开始,区领导充分相信这支娘子军队伍的必胜信念和坚强的战斗力,委以重任,让她们参加围垦战斗,再创佳绩。领导的信任,围垦的重任,使她们人人无比激动,满怀豪情,铿锵有力地说:“参加崇明围垦,建设上海副食品基地,这是领导对我们的信任,这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我们决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努力拼搏,坚决打赢围垦的这一场硬仗!”于是,她们随大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扬子江,踏上了合隆沙垦区。

一到垦区,娘子军立马投入了紧张的战斗。队伍一分为二,小部队去修筑道路,打通长宁、徐汇、卢湾、普陀等区进出的生命大通道。而大部队则奔赴筑堤工地,住芦苇棚,吃苞米饭,脚踏污泥,头顶青天,日以继夜,修筑大堤,经受了从未有过的、极其繁重的劳动和难以想象的艰苦考验。在修筑西坝大堤时,正逢连续阴雨天,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工地泥路异常湿滑难行。她们两人成一档,扛着装满泥块的箩筐,在工地上一步一滑、一摇一晃艰难地来回行走。她们摔了一跤又一跤,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咬紧牙关坚持劳动。有的人半天摔了10多跤,弄得浑身沾满了泥土,还自嘲为“崇明泥拖黄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修筑北大堤时,这支娘子军队伍的非凡表现更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筑堤工地上,她们的进度、工效、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在她们隔壁的一个男子队不相信她们有那么大的能量,向她们下了战书要比个高低。比赛那天,面对身强力壮的男子汉,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娘子军没有一点惧色,精神抖擞,英勇顽强,投入比赛。她们不但以“力”取胜,更以“巧”取胜,你追我赶,你赶我超,筑堤进度一直领先,最终夺得胜利,使那些男子汉输得心服口服,翘起大拇指说:“娘子军真是伟大!伟大!”

1960年11月22日,崇明岛遭受百年未遇的“怪潮”袭击。这天中午,娘子军收工回居所,途经一条又大又深的洪沟,原来用毛竹搭的便桥被潮水冲垮了。洪沟的水流十分湍急,人倘若涉水过河必有危险。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八位女干部挺身而出,腰里缚上绳子,让岸上的人拉住,肩扛着芦苇梱跳进齐腰深的急流中,搭起了一座芦苇便桥,一百多名娘子军从她们的肩上走过了洪沟,真是不亚于战争年代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

娘子军们回到居所,饭也顾不上吃,立即投入战“怪潮”的战斗。她们拼命挥锹挖土,挑着泥担飞快奔跑,抢在“怪潮”到来之前在居所四周筑起一道小围堤。小围堤刚刚筑好,“怪潮”凶神恶煞般地冲了过来,小堤被冲开了一个决口,“怪潮”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居所。在这紧急关头,女于部张静芳、马霞、方水仙等20多人跳入水中筑起了人墙,跪倒在水中用自己的身体阻挡着“怪潮”。最后,“怪潮”还是冲夸了小堤,冲进了宿舍、食堂、仓库等地方。娘子军又争先恐后冲向仓库,冲向食堂,抢救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经过围垦战斗的洗礼,一批娘子军骨干脱颖而出,围垦结束回市区后得到重用,成为街道和里弄的干部,而大多数娘子军重干老本行,继续为整治环境、美化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