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宗达(安龙居委) 说起洗澡,现在对城市里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不管什么时候,热水器一开,淋浴盆浴爱怎么洗就怎么洗。改革开放以前可没这个条件。那时除了国营大厂下班后可以洗澡外,一般家庭根本没有洗澡的条件。除了五十年代后期建造的曹杨、天山几个工人新村外很少盖房子。而人口政策又是因为“人多力量大”而鼓励生育。那时的居住面积,房间连厕所(就一只马桶而已)加厨房(就一个煤球炉),一般人均也就4平米左右,还有不少3平米甚至2平米的。大部分人家里连自来水都没有,这种情况屋里还怎么洗澡? 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总是等父亲把大年夜这天的事都忙完,才有空带着我去中山桥南侧靠马路东面的一家“浑堂”去洗个澡。那家浴室不算小的,男部的更衣室也就约二十张躺椅。和休息室紧挨着的是浴池。浴池分一大一小两个池子,大池有12平米左右,是温水。小池就6-7平米,是烫水。那年头一般人家里没条件洗,所以平时浴室生意就好得很,更别说过年。尤其是大年三十,浴室外面排队等候,池子里面更是挤得像下饺子,一个挨一个地站着洗,而且浴室允许浴客在池子里使用肥皂。这样一天下来,池水雪白,水浑得就跟牛奶的颜色一样,浴池就变成了“牛奶池”。我想,上海人之所以将浴池叫浑堂,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为了让浴客能将身上的肥皂水洗干净,大池外面有个小房间,里面装了四五个水泥面盆和两个淋浴头。当然少不了也要排队。但不管如何,经过这么一折腾,身上应该是干净了。现在想想,那时的卫生条件那么差,皮肤病也不少,怎么没传染上呢?我估计和满池的浓肥皂水有关。 那年头,国家的主要精力不在经济建设上,所以这样的情况,建国 30年没变,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迅速改观。如今,百姓洗澡再也不要费那么大的劲了。人们往往为了享受才去浴室,什么桑拿浴、牛奶浴、温泉浴 ,应有尽有。洗完了又是吃喝又是看表演,不一而足。 这四十年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善。许多国家的人民还在挨饿,可国人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