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便民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喜欢莘庄的理由

文 倪永兴(莘庄镇居民)

喜欢莘庄,是因为我家在莘庄。

在路遇同事朋友时问我住在哪?“莘庄。”回答得爽快顺溜,还带着些许得意的口吻。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莘庄人。

第一次来莘庄,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我还在中学读初三。那时是全民备战备荒的年代,时兴野营拉练,现在50岁以上的人大多经历过。学校组织我们初三14个班级的同学进行准军事化的野营拉练,第一站的宿营地就是莘庄。

路途上伴着宣传队的竹板声,口里念着“练好铁脚板,打倒帝修反”的口号迈开雄赳赳的脚步一路前行。出了中山西路,已是农田了,但见粉墙黛瓦的农舍散落在翠黄相间的田野中。那时的上海(郊县人对市区的称呼)也少有高楼,也就国际饭店是当时上海的最高点。

那时的莘庄也就是一个郊县小镇,虽说是县政府的所在地,但看不到繁华,沿街店铺也不多,可能还比不上现在的远郊小镇,只有沪闵路上的香樟树算是一道风景。在印象中记得我班的宿营地就在离卫星站不远的村里,因为这朝向蓝天的大白伞突兀的矗立在不远的稻田里。许是初次离家出远门过集体生活的新鲜缘故,放下背包后就与同学结伴去看卫星站的大白伞去了。

我这人相信缘分。2000年徐汇的老房动迁竟落户在莘庄,而且恰是当年野营拉练的宿营地,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宿营地靠着河,我是沿着河边小路朝北走的去看卫星站的,其距离也大致相等,世事如此巧合。

这也许就是缘。

刚搬来莘庄,小区周边还显得凌乱无序,都是些建材堆场,草比人高,显得荒寂。虹莘路上稀疏的立着几盏路灯,路边的人行道也没铺就,行道树也没栽下,天黑了走路有些害怕的。要买些东西,只有几家小铺子,商品还多为大兴货(也就是现在说的山寨货)。要出门,交通只有732路小中巴,由于就这么一条通往市区的公交,车子挤得可比沙丁鱼罐头,人贴着人。如身旁是个异性,自己就先脸红了,生怕着人家误会。而且这车开得也野蛮,人还没将脚完全跨入车门,车就动了,就像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的镜头,野蛮又惊险。

都说社会是螺旋形状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莘庄的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莘庄的变化始于20年前的“乡镇二合一”,在打桩机的轰鸣中崛起,而使莘庄叫响的是地铁一号线,飞驰的地铁缩短了莘庄与徐家汇的距离。我在前段写到的乘车到市区,要知道十几年前的莘庄与徐家汇在地理概念上,确有市区与郊区的落差,而在我中学时代时的莘庄,只不过是徐家汇到老闵行的徐闵线在沪闵路中段的一个公交站,那时候听到的是靠近浦江西渡闵行的“四大金刚”(落户闵行江川地区的工厂),很少提及到莘庄,市区里的人也很少知道莘庄还是上海县政府的所在地。而今,莘庄已非旧时模样,高楼林立,商业繁华,龙之梦、百盛、莘庄商务区……闵行区政府规划将莘庄打造为上海第五个城市副中心,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而我,正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当然,这些是硬件上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软实力上的提升。自我落户莘庄并在莘庄社区工作后,耳闻目睹的信息多了,有政府施政方面的,有市民生活方面的,朝夕感受到莘庄的变化,还得到了莘庄文化底蕴的熏染。我虽非土生土长的莘庄人,如今我也能说一口不算字正腔圆的莘庄话。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还说我本地口音怎么这么浓,笑我是不是同化了。是同化了!我的人生岁月已有三分之一在莘庄度过了,现在的莘庄已是我的家乡了。

的确,这十多年来我已融入了莘庄,家在莘庄,工作在莘庄,能有理由说不爱莘庄?不被同化?再看莘庄的住房条件,远胜于市区老弄堂,这不是阿Q精神式的自我安慰,是事实!我不会再用市区郊区这地理名词来划分徐家汇与莘庄,莘庄正走在深度化城市的进程中,蓝图正向现实转换,莘庄人的幸福感在不断的增浓,市民爱莘庄的理由也更多。

写到此该结尾了,其实我还有很多条爱莘庄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基于莘庄的社会发展上的,今日的莘庄成为上海第五个副中心的轮廓已显现,莘庄人说“我骄傲”的底气已有了。而我也多了条爱莘庄的理由。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