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带着这样的探索之心,近日记者走进莘庄镇社区学校刚刚开展的“票证文化展”。一进门,便被眼前的玻璃展柜吸引,不由自主地驻足细看。“这是粮票、布票、肉票,还有最早的股票、火车票、结婚证……”指着展柜中,图案鲜艳,种类各异的票证,莘庄镇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郁慧芳满脸自豪地介绍着,这些展品来自莘庄镇门票文化展览馆2019年第一展——票证文化展,千余张票证展品涉及农业、副食品等多个领域,俨然是记录社会进步发展的“活化石。” 票证见证生活变迁 票证自古有之,在古代,出关或到另外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有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的通关文牒,简言之,就是通行证。演化到了今天,更加繁琐复杂。初略统计,每个人一生至少需同票证中的80多个证件打交道。比如,出生时,就有计划生育证、出生证、领养证、健康证;结婚时,有婚检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工作了,更有各种各级的职业资格证、律师资格证、会计证、医生执业证、律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等等……,可以说,票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数量之多,内容之深,涉及面之广,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票证更是关乎城乡居民的吃穿用。”郁校长告诉记者,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也是“票证”的一个类型。说着从展柜中拿出两张粮票,一张是上海本地粮票,另一张是全国粮票。上海的这张上写着市区,就只能在当地使用。全国那张标明了全国,表示各地都能使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类票证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票证。改革开放后,股票票证、汽油票证等就进入到大家的生活,成为见证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不同票价的游乐园门票票证,则是人们娱乐生活提高的体现,让观者觉得仿佛回到了过去,十分亲切。 打造文化新名片 “当时,我们筹备票证展时,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郁校长说,早在布展时,就不断有莘庄地区的居民来观看,经常会听到他们说道“这张油票我以前也用过,那张我见过。”“我家里好像也有这张票,可以拿来展览吗?”……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居民被展览震撼,主动要求捐出家里还保存的老票证,与大家分享。有位来自东北地区的莘庄镇社区学校阿姨学员,看到全国粮票后,激动得流下眼泪。因为,她想起了曾经凭着粮票买了面,蒸成馒头,舍不得一天吃完,就放在室外冷却后,掰开一点点的吃。现在日子好了,再也不用一个馒头掰着吃,但她希望能让小孙子也能了解过去,珍惜现在。 为此,莘庄镇社区学校经多番努力,把门票文化展作为常设展馆,展览馆全年工作日时间对外开放,除个人参观者扫二维码查看介绍自行参观外,团队接受预约参观,专人讲解,对镇域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参观的场所和平台,进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宣传和学习。 “今年,我们门票文化展览馆就将不同历史年代的票证以时间为轴分别展示,作为记录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阶段成果,提醒他们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郁校长介绍,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作为社区党建教育的前沿,莘庄镇社区学校将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门票为载体说中国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融入人民群众点滴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精神指引和道德浸润的作用。更以文化自信筑牢“莘”文化的思想根基,做实做深门票文化,进一步提升百姓的参与度和感受度。同时,充分运用校本教材,把门票文化课程送进莘庄镇55个村居委教学点,将门票文化与人文行走活动有机结合,开展“探究历史 传承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更重要的是,挖掘门票背后的故事,编写成册,扩大门票文化的宣传面和影响力,打造莘庄文化的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