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烨 最近与几位95后一起聊:如何高效工作还不会厌倦?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其实跟找伴侣一样,都讲究缘分,大家都希望能像时装大帝Karl Lagerfeld一样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能说出对工作“永不厌倦、永不言休、永不回顾、永不总结”的大师;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都是最有默契的“春蚕约”——到死丝方尽。 而那些一边做一边怨的人,最无聊。嫌累,觉得受压榨,赶紧回家,要么就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但是如何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这个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又会感到焦虑。如果难度和技能正好匹配,你一上来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突破点,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你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 喜欢等于熟悉加意外,比如一部文艺作品想要最大限度吸引观众,必须既提供观众熟悉的东西,又制造意外。大数据得出一个比例:15.87%——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他的内容应该大约85%他是熟悉的,有15%他是感到意外的。 15.87%不但是学习中的最佳训练出错率,也是文艺作品最佳意外率,电子游戏的设计者也使用这个比率哦。 此外,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是:工作中的决策,也未必是越快越好。以高频交易的股票市场为例,其主要由计算机管理,而资深的买家往往会先丢一小部分钱去试探这个市场,看其他人反应,最后通过反馈的信息,预测这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最后再大量买入。 这有点像比赛中做一个佯攻动作,观察对手的反应后再出招。交易的反应太快,就好像看到对方佯攻就全力反击一样,是有问题的。最好的策略是等待价格稳定了以后再购入。这个“等待”的时间长度很微妙,太早就过于敏感,成本高;太晚又过于迟钝,成本也高。找到最佳时间点的过程,就是“延时管理”。 对于工作,有时候不能过于功利。经济学告诉我们,迂回生产可以做到一些眼前几乎看不到成果的事情。比如我们反对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活的态度,这是没有远见的,那样世界上就不会有葡萄酒,只有葡萄,最后一天了你还酿葡萄酒干嘛?不会有奶酪,只会有牛奶。 所以对于工作上的失败,我们或许应该给予一点容忍度。王小波说: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就是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看看你的失败率,如果在15.87%左右,那要恭喜你,能够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