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 莘庄老镇区中部有条东西向的“莘tán路”,现在路牌上的名字叫“莘谭路”,但这个路名是错的,它的正确路名应是“莘谈路”。 这条路在几十年前刚设路牌时就错了,那时标的是“莘潭路”,不知依据是什么。前几年又忽然改成了“莘谭路”,《闵行报》还发了读者来信,标题是《莘潭路,错!莘谭路,对!》,为路名改正叫好。其实,最早时的“莘潭路”肯定是错的,改成“莘谭路”好像是改对了,其实还是错的。 为什么是错的?首先涉及到方言读音。“潭”和“谭”、“谈”,在普通话中是同音,但是方言中,“潭”另有个读音要发沪语音“抬”。如在路上看到低洼处有水,方言中称“水潭”;再如挖个坑,方言中称“垦个潭”。这两个“潭”字都要读“抬”音的。这表明,“潭”与“谈”、“谭”有时并不完全同音,写成“莘潭路”显然是错了。 当年莘庄老镇区不大,道路命名基本是两种方法,一是以原上海县政府为中心(即现在的“世纪名门”处),以方位命名,如莘东路,表明路在莘庄东面;莘北路,则是在莘庄北面。二是起讫点命名,“莘谭路”起点是“莘庄”,那么,它是通向哪里的?就是说,“谭”字代表哪个地名?如果“谭”字是对的,那么它应该指的是“谭家塘”。可惜,那边没有“谭家塘”,整个莘庄地区原莘庄公社有87个生产队155个自然村,也从来没有一个叫“谭家塘”的村庄。实际上,这条路向西是通向谈家塘的,所以说,这条路的正确写法应是“莘谈路”。 谈家塘是莘北大队(现在的莘北村)里的一个自然村。谈、谭虽读音相同,又同为姓氏,但是不可互换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同样方法命名的还有莘凌路和莘沥路。“莘凌路”起点是“莘庄”,终点是凌家巷,又称“小凌”,也是原莘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而隔壁的莘光村有个叫林家巷、又称“大林”的村庄。“凌”、“林”二字,在普通话中一个发后鼻音,一个发前鼻音,区别很明显。可它们在方言中是同音。为区别二者,于是有了小凌和大林的叫法。而通向东面横沥港的那条,就被取名为“莘沥路”。现在好多人已不知道这些路名中的“典故”了。 我说得这样肯定有没有依据?有的,一,可以采访莘北村的村民,谈家塘早就因拆迁而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原谈家塘村民动迁房都在莘庄镇,每天到处能见到他们,可询问一下是姓“谈”还是姓“谭”?1979年开始,我曾在谈家塘旁边的莘北小学任教二年,学校里有好多同学是谈家塘的,他们都姓“谈”而不姓“谭”。二、上海县志办公室原有个老革命谈勋,也是莘北谈家塘人,1993年版的《上海县志》版权页上他的姓名有记载,可查看。三、1987年,莘庄乡出版了《莘庄乡志》,第四章中有莘庄乡所有自然村名录(第33页),在莘北村一栏里,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有“谈家塘”3字,而不见“谭家塘”。当然还可查阅当年的户口登记,里面都有记载的。 对路名第一次错写成“潭”字这个问题,当年我们议论过,介简单的事情怎么会搞错?但那时对路名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没有人认真对待。现在既然意识到了问题,并要改正,那就要彻底改正,除了不为后人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地名外,这也是对原谈家塘人的尊重。只是此事因一错再错造成的,现在若真要全部改过来,涉及到好多手续、好多环节、好多部门,这就用得着当地一句方言了:“改过来是要‘大弄成场’个”。 路名改动关系到很多方面,的确是件非常麻烦的事。“莘谭路”路名是错的,区有关部门现在也已知道,有关负责人曾对我说过,要改过来涉及许许多多单位和个人,不是想改就可以改的,言下之意是要难为(花费)很多铜钿的。就个人来说,要更换身份证等,还有那么多的单位地址等都要改动,的确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将错就错,不作改动是一回事,但“谈家塘”是被消失的,路名的来龙去脉要说清楚,也一定要让各位知道,不然就成一笔糊涂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