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骏健 大家源居民区共有3个小区,虹德苑和虹桥世家花园去年就已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在推进时,居委会分三步走,先物业后业委会再楼组长,通过与这三方达成一致,确保推进过程顺利。垃圾分类工作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原本居民间生疏、交往较少,现在他们扔完垃圾后还会聚在一起聊天,而且人越来越多,居民都说:“阿拉小区现在热闹多了。” 乱扔垃圾追根溯源 去年8月15日,虹德苑成为大家源居民区首先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虹德苑共有23栋楼,原先每栋楼门口都设有垃圾桶。居委会在考虑如何推进的过程中,首先明确的就是必须撤桶。居委会先后与物业、业委会、楼组长、居民代表等反复商议,最终商定将原有的8个垃圾投放点合并为3个。由于垃圾分类需要改变居民原有生活习惯,而且还要学会分类,难度着实不小。 刚撤桶时,难免有居民将垃圾扔在原来的地方,为此居委干部与志愿者一同巡视,发现有垃圾乱扔的情况,他们就立马清理,并且还要“追根溯源”。“我们先拍照,再把垃圾打开,从中找线索,通过快递包装查到这包垃圾的主人。”拍下的照片会张贴在附近楼道内。如果找到了当事人,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一同上门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与支持。 撤桶百个一波三折 2个月后,虹桥世家花园也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与虹德苑不同的是,世家花园原本是每个楼层都摆放了垃圾桶,总共有100多个。居委会仍然将撤桶作为首要目标,“如果在楼道内加桶,无法监督是否分类。”于是居委会先找物业沟通,得到物业支持后再去找业委会商议。业委会提了两个反对意见:一是楼道内垃圾桶一直就有,体现物业品质,是否可以加桶;再者物业费包含有垃圾收运这项。居委会耐心告知撤桶的理由:加桶可以但无法很好管理,起不到效果;堆放在楼道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通过沟通,业委会认同了。 居委会继续进行第三步,召集楼组长、居民代表开会。结果居民反对的呼声很高。“分类可以,撤桶不行,垃圾厢房位置我们不知道。”“下雨天扔垃圾摔倒谁负责?”其中还有一位资深老志愿者也带头强烈反对,这让居委书记杨富娣颇为头疼。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位老志愿者主动找到杨富娣:“这件事是我不对,我想通了。”终于三方都同意后,居委会开始在楼道公示方案、上门宣传等多种宣传措施并举。9月底,居委会还公开征求意见,让有意见的居民可以去物业登记。国庆后,有15户家庭登记了意见,居委会再每家每户上门沟通、协调问题。最终,10月22日正式实行分类投放,10月23日将100多个桶全部撤掉。 大家源力争一步到位 转眼大半年过去了,“虹德苑和虹桥世家花园我们已经不用担心了。”杨富娣欣喜地说道,“而且还有我们没想到的意外收获!”原本小区居民相互间交往较少、很生疏。现在因为定时定点集中投放,每天居民们扔完垃圾,还会一起聊聊天,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聊天角。居民们都说:“阿拉小区越来越热闹了!” 现在,大家源居委会正在计划推进大家源新城的垃圾分类。与虹德苑一样,大家源新城原本也是每栋楼前有放置垃圾桶的,居委会还是按照前两次的做法,分“三步走”,考虑到小区较大且只有一个垃圾厢房,居委会打算设置一处临时堆放点。对此,堆放点附近的居民们有异议。见此情况,居委会与他们沟通,不设置临时堆放点、全部扔到垃圾厢房,有异议的居民们都表示认可。现在,小区的垃圾厢房正在进行改造,预计5月可以正式实施。杨福娣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有压力,但必须克服,今年有了法律的支撑,工作比去年好做多了。”虹德苑和虹桥世家花园已经做到了干湿两分类,居委会打算在大家源新城推进时一步到位、实施四分类,“这是大势所趋,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相信居民们都能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