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骏健 小区分散,小区过道易产生过路垃圾,中四居民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情况为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居委会因地制宜,将原有的过道变成宣传垃圾分类的主阵地,打造成宣传廊,同时通过志愿者守候,向经过小区过道产生过路垃圾的上班族们进行劝说,渐渐实现垃圾分类“两定”的要求。 打造悬窗长廊,美化环境一举两得 一条安化路,加上小区内的无名道路,中四居民区被分割得较为分散。这使得居委会宣传垃圾分类工作难度较大,没有适合集中宣传的地方。居委书记朱玉霞因地制宜,将这些过道变成宣传垃圾分类的长廊。“这些过道虽然地形有些复杂,但居民们每天进出小区都要经过,其实是宣传的最好阵地。”于是,她构思了如何布置,随后向街道街道征求意见,经同意后找广告公司落实。原本过道两边墙体陈旧,还有两块破旧黑板,环境较差。去年年底,街道管理办安排对老旧墙体进行粉刷,在此基础上,居委会在粉刷一新的墙面增加了宣传版面,截至5月中旬,居委会一共在过道两边布置了大大小小将近五十块宣传版面,并且墙面粉刷后,让居民进出小区时有不一样的感觉。有的居民表示对垃圾分类不了解、不知道,现在直接家门口走一圈,相关知识就能了解。此外,在小区三个箱房处,也张贴有宣传资料,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居民抬头看见垃圾分类,低头也可以看到相关宣传图片,垃圾分类时时刻刻在身边,分类的意识潜移默化就会形成了。” 志愿者常驻,过路垃圾不再有 居民区周围有来福士雅士大楼、中山西路和凯旋路又是主干道,每天经过小区过道的过路人十分多,由此产生的过路垃圾甚至超过了居民产生的垃圾。过路垃圾产生的时间很集中,早上和中午,早上大多是吃剩的早饭,中午则是一些外卖、快递的垃圾。“扔过路垃圾的主要是周边的白领,还有附近的便利店也会把垃圾扔过来,而且都是干湿混合的。”为此,居委会发动志愿者,每天7:00——20:00全天守候在垃圾箱房旁,劝说这些路人不要乱扔垃圾且投放时要分类。如果他们不配合就帮助他们分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过路垃圾的量已经大量减少了,而且前来投放的过路人都能将垃圾分类。 自行设计环保袋,上门发放 中四居民区从去年8月开始推进垃圾分类,起初只有一个小区定时定点,另外两个为“两网+”,今年4月26日开始,通过居委会的大力宣传,居民区全都实行“两定”,每天7:00——10:00,17:00——20:00为投放时间。刚实行时,晚上8点后会有大量垃圾堆在箱房门口,居委会便加大宣传,挨家挨户上门。居委会自行设计了环保袋,在上门宣传时发放。环保袋深受好评,居民还说:“这个袋子背着真好看。”他们平时背在身上,还成为一种变相的宣传。有居民提出希望中午可以开放,居委会便发放征询单,根据征询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居委会还发动物业,让保洁人员在平时多巡逻,防止居民乱扔。现在,不少居民都已经能做到定时定点、破袋投放。 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居委干部都很感谢居委会不坐班主任张慧娟,从启动之初,都是由她一人负责相关工作,每天六七个小时扑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并且每天与志愿者一起值守,还在平时巡逻,她的身体力行带动了不少居民一同参与。加上后续一系列举措,才使得小区垃圾分类的氛围越来越好,参与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