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第九湾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的感想

文 孙东晖

作为小区志愿者短短几个月,收获颇丰,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四个“想不到”。

第一个  “想不到”——想不到现在上海居民素质这么高

本人因为长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深知小区环境治理的难度。在担任志愿者学习垃圾分类要求时,获悉现在垃圾分类不仅要定时、定点,而且盛放湿垃圾的塑料袋还要和湿垃圾分开另外投放在干垃圾收集桶里。根据以往经验,深感垃圾分类要求太高,在还没开始实施之前,心里觉得落实起来相当有难度。谁知一经实施,在一个月以内,小区垃圾分类的实施率就达到了90%以上。而且在垃圾分类指导过程中,大多数居民都非常配合支持。为此,深感现在居民的素质普遍大幅提高,确实不能用以往的思维方式去衡量。

第二个“想不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志愿者积极性这么高

当居委会开始征集垃圾分类志愿者名单时,虽然也预料这是一项艰苦工作,但作为业委会主任,感到自己应该带个头,于是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之后居委干部建立了微信群,每月最后一周开始征集下月志愿者,自己也始终关注。仅仅两个月以后,却发现自己抢不到名额了!虽然也有自己工作时间和志愿时间冲突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他居民志愿者们报名太踊跃,下手一慢,根本抢不到名额,渐渐地自己也就成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微信群的旁观者。当然作为旁观的心情一点也不失落,而是为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而由衷欣慰。

第三个“想不到”——垃圾分类工作对小区和谐氛围的推进那么大

在开始垃圾分类之初,很担心垃圾分类志愿者在规范分类工作时会和不配合分类的居民发生争执,从而和影响小区和谐。谁知在实际推进工作中,争吵确实也发生过,但更多的确是收获了意外的和谐。这是因为现在的社区邻里平时都关门闭户,偶尔见面,最多也仅仅是觉得脸熟点个头。而一旦担任了小区志愿者,每天至少有三小时和前来倒垃圾的居民面对面交流,且每一个倒垃圾的居民都要登记室号。于是很多分类指导完全伴着家长里短的聊天同步完成。最后垃圾分类的目的达到了,而居民之间也更加熟悉、热络。到后来志愿者们看一眼就能一一对应张家阿姨、李家爷叔的居住室号,而不用多问了。

第四个“想不到”——垃圾分类工作对小区物业管理帮助那么大

小区居民和物业管理人员因为“业主”和“服务人员”的身份,实际工作中又总是有一种“管理”和“被管”关系的错位,长期以来很容易站在对立面上。大家都无法相互理解,容易造成矛盾。但是当业主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以后,他们和物业工作人员站到了同样的位置,看问题角度也一致了。志愿者们不论严寒酷暑,每天6小时在小区垃圾桶边站岗服务,他们也因此深切体会到物业管理人员平时的辛劳。在很多时候,志愿者不仅指导垃圾分类,而且还当起了岗位周边环境的义务保洁员。他们和物业的保安、保洁们并肩为小区的和谐美丽做出贡献。而物业员工看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身影,也更多了一份敬意。二者相辅相成,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越发蒸蒸日上。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周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