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第九湾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老哥仨五十年后再合影:感慨家国巨变

作者(图中)与双胞胎兄弟50年后在故居(今玉屏南路560弄)路边合影,手捧50年前的兄弟合影照
1970年1月,在故居玉屏南路588号和双胞胎小弟合影
1975年春节,作者全家在王开照相馆拍摄全家福

文 姚志康

庚子鼠年春节前夕,笔者在家整理老照片,一张故居前和双胞胎小弟的合影照,让笔者的思绪穿越回50年前。我把旧照发在“姚家门”群里,两位小弟见之,同样的感慨,并相约再回故地,站在同一地点拍摄一张50年后的兄弟合影。春节前夕,三兄弟如约而至,回到故土。要不是金福养老院作为坐标,很难判定老宅的准确位置,当年玉屏南路588号故居的对门就是东风电表厂(金福养老院的前身),环顾四周,物非人非!

先说那张旧照的来历。1969年的12月,我报名赴安徽省凤阳县官塘公社插队落户,上海方面让我等知青赶在1970年的春节前到达插队落户接收地。接收地凤阳县革委会知青办致电长宁区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说当地接收准备太仓促,还是请这批知青过完年再出发。于是,我等就在故乡过了1970年的春节。

我是上海土著,是家族中第一个离开家乡外出谋生的后辈。要出远门了,便想到了拍照留念。我问同学借了一台上海产的“海鸥4B”相机,上海人俗称“方镜头”,使用120胶卷,拍摄12张6×6公分的正方形照片。在取景框上加一个活动框,可以多拍4张,也就是一卷胶卷可拍成4×6公分的16张照片。这一卷120胶卷为我留下离别上海时和家人的合影。拍摄时间是1970年的元月,农历还在己酉年(鸡年),那年春节是2月6日,到春节才是庚戌年(狗年)。照片中的双胞胎小弟时年10岁,我18岁。我在家排行老三,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老四是大弟、老五是小妹,两个小弟排行老六老七。双胞胎小弟出生于1960年,在母体里就缺营养,所以长得瘦弱,在同龄孩子中也是矮小的。照片(左)为双胞胎中的“阿杜”(沪语“大”读“杜”),名字美康,右“阿尼”(沪语“二”读“尼”),名字德康。让家里人没想到的是这对瘦弱的双胞胎兄弟八年后的1978年成为家族的骄傲,双双考取大学,成为当年高家巷(今玉屏南路560弄)的一大新闻。阿杜美康考取复旦大学激光物理专业,阿尼德康考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专业。

1979年的春节,是双胞胎小弟考取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阿尼放寒假从北京回沪途径安徽,来到二哥我工作地方安徽省凤阳县文工团,和我一起回沪探亲。此刻,在皖南屯溪小三线兵工厂工作的大弟福康也探亲回家。新春佳节,我借了台“海鸥DF”单反相机,又和家人合影留念。五兄弟故居门前的合影当中站立者是大哥姚顺康。大哥是1963届高中毕业,在长宁区房地局下属的房修工程队做会计。

双胞胎小弟是姚氏家族最早的大学生,圆了姚氏家族几代人的“大学梦”。让人想不到的是半个世纪后,姚氏家族儿、孙、重孙辈出了14个本科以上的大学生,我这个“自大”毕业生还不在列。大哥当年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参加高考,但他的一双儿女圆了他的“大学梦”。女儿1992年毕业于上海二医大,儿子199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双胞胎的两个女儿如今远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我家当年出了两个大学生以及家庭变化的故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的2008年,被《新闻晨报》用两个整版予以报道。2019年5月25日,上海文广局等部门在大世界举行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演出,邀请我登台讲述了《1978,我家出了两个大学生》的故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周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