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市底片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的愿望:买房后把八旬母亲接回来住

杜阿生

口述 杜阿生 整理 张翠玲

我叫杜阿生,祖籍江苏省灌云县,1962年出生在上海。

我的父亲先到上海打拼,后来结婚了,有了我们4个孩子,又把爷爷奶奶接来上海,三代8个人挤在育婴堂路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总算在上海团聚。

由于人均使用面积一平米实在太挤,1980年,我们家搬至中兴路1021弄40号,属于241、242街坊旧区地块范围,在16平方米的土地使用面积上自建了“小高层”。楼下有两个小间,约12个平方米,用来堆物,楼上则住人。2个妹妹出嫁后,我、弟弟和爷爷奶奶四个人住。

上世纪60年代,没有自来水,烧煤球。80年代我们搬进来住的时候,生活条件稍微有所改善,有了自来水,有人家开始使用液化气钢瓶,没有卫生间,还是倒痰盂。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三四个孩子,孩子长大成人要分房睡,要结婚,本来拥挤的家就更加住不下了。

也因为住房困难的关系,我和弟弟至今未婚。两个妹妹嫁人了。

早年我还有份工作,能自给自足。我从1981年到1998年,在上海第五棉纺织厂上班,当一名辅助工人——拿纱。1998年,工厂突然关门,我被迫失业。

2000年后,我和弟弟在西藏北路借了房子,成立了一家公司,接平面设计的活计,开始了兄弟俩的创业之路,遗憾创业失败。

一楼的杂物其实都是有用的东西,比如创业时采购的复印机、冰箱都堆放在这间屋子里。没有冰箱,夏天食物会发臭变质,这是生活必备品。而复印机是我舍不得扔的宝贝,现在也只能沦为吃饭的“桌子”在用。

前几年,我的父亲逝世。好在母亲健在,她今年已经83岁了,无奈自家没有母亲的养老安身之所,常年寄住在出嫁的妹妹家。虽然妹妹一家待母亲不错,但是总不及自家方便,特别是母亲前几年摔坏了骨盆,我更想接她回来了,只是现实居住条件不允许。我虽然经济条件差,甚至靠低保度日,但是我对母亲的孝心不假。每周都要去妹妹家看望她,陪她说话解闷。

这里经历了60多年没什么变化,还是共产党好,政府好,现在我们有机会换新居了。我的愿望是买套房子,第一时间把母亲接回来住,好好照顾她,让她在我的身边安享晚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芷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