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岳敏 隆德小区的“老董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在过去6年间,已经80多岁的党总支退休党员董成仁和隆德第一党支部书记石伟琦两位组长,带领工作室其余8名退休老党员,积极努力、无私奉献,架起小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间的桥梁。“老董工作室”坚持每周三上午坐镇值班,接待居民来电来访、受理群众诉求,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等各类问题。6年来,受理意见需求229件,已整改170件,整改率达85%以上。2017年更是获得了普陀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的荣誉。 继2016年建立了街心花园聊天室和绿化公益服务队之后,面对当下小区内“垃圾分类新时尚”、“小区房屋改善”大事件,老董工作室同居委会又携手成立了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点和普法宣讲队,向“管理+自治”迈出新步伐。 垃圾分类“拉”近居民心 早在2018年2月,隆德小区就在“老董工作室”组长董成仁和组员项玉珍的带领下成立了小区内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点。每天上午9点到10点、下午4点到5点,工作室和居委会的志愿者们准时上岗,一面协助前来倒垃圾的居民扫码积分,一面宣传和分发宣传资料。据初步统计,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老董工作室”这群平均年龄已经70多岁的志愿者们坚守岗位多达300多天。 尽管隆德小区垃圾分类的推广井井有条,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先小区5号楼、13号楼有两处垃圾桶,对环境、交通都造成了一定阻碍,征得这两幢楼的大部分业主同意后,决定撤点撤桶,迁至2号楼投放点,这便引起了楼内一些业主的不满:“倒个垃圾要兜个大圈子,穿越大半个小区,很不方便的。”对此,“老董工作室”以及隆德党总支、业委会不辞辛劳多次上门进行沟通,做思想工作,才使得几位业主同意撤桶方案,小区的环境和交通得到了相应的改善。面对小区内存在的将鱼、内脏等厨余垃圾随意倾倒的情况,“老董工作室”的组员们也是第一时间前来调节居民矛盾,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信任,拉近了居民心。 今年年初,“老董工作室”骨干成员李苏城、夏平和居委会几位干部,共同成立了隆德普法宣讲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居民间讲授垃圾分类、物权法、消防法等,为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老李讲课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我们街坊邻居都爱听。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环保做贡献。”居民表示。 小区改善“改”出社区美 隆德小区位于光复西路1145弄,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小高层和多层融合的老小区,自建成至今已30多年,无论是建筑外墙面还是建筑内部,都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历史的痕迹”:墙面脱落、房屋漏水、电梯损坏……2019年,小区被列为旧区改造小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整改工作。 工程队进驻小区后,需要拆除居民晾衣用的“龙门架”,这再一次引起了众多居民的反对,甚至提出要求工程队写承诺书,在工程结束后把拆除掉的龙门架重新安装回来。“没有龙门架,晾衣服不方便不说,天气好一点晒被子都成了大困难。”接收到各方诉求之后,老董第一时间汇集群众想法向总支部汇报,并立即受到了重视。总支部与工程队协议:这次龙门架改造原拆原装,好事做到最好。成功打消了各方顾虑,让居民安心、放心、收心。 面对小区内绿化枯萎、黄土朝天的情况,“老董工作室”成员张子良对小区近百株大大小小的树木、十多块绿地、绿化带进行修剪和育苗,为小区节省开支一万多元。张子良甚至自费购买了电动除草机,维护和修理小区绿化,受到了居民们的赞扬和好评。 “老董工作室的骨干成员都是‘有特点’的,都有一技之长。但他们不吝啬自己的这些技能,退休或卸任后转身投入到自己小区的治理当中来。绿化、宣传、党务、管理,他们知道居民在想什么。”居民区书记郦雅梁表示。 由单一到多项,由家庭到群体,厚厚几本工作室接待日志清楚记载了这些年来“老董工作室”的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听居民、懂居民、帮居民,他们不愧是整个隆德小区的“老娘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