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涨础 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真是全面而深刻。而许多哲人、作家、诗人、学者在不同的年代、国度、场合也都纷纷强调“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长久的果实。”(史美尔斯)、“好书开卷引人人胜,终卷使人获益。”(亚尔葛脱)、“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这些真知灼见、科学总结,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书籍的重要、宝贵,指出书籍对于人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网络的占领,娱乐文化的丰富,“快餐艺术”的介入,实体书店的兼并缩小,现在真正能静心、安心、专心读书学习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偶尔又出现“读书无用”的论调,不能不令人唏嘘忧虑。 不仅如此,由于浮躁气、功利心、名利场的存在,更有甚者认为读书浪费时间,读书耽误人生,读书影响工作,读书阻挡财路,因此有的人只想赚钱,不求学问;只求“短平快”,不想“高精尖”;只想“立竿见影”,不愿“精耕细作”。好像读书多就一定会死读书,读死书乃至会变成书虫禄蠹似的,简直是本末倒置,极其无知。殊不知读书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增加知识,增进学问,增长才干,为了更好地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而有所作为。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增长知识”的道理,就不会不读书、少读书、死读书、读死书了。 其实,人的一生都离不了书籍。牙牙学语有看图识字,进入幼儿园时有启蒙教材,一俟上学,那更有循序渐进的教材课本和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步入青壮年、中老年,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偏向任何爱好,都能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找到可供自己学习、钻研、进修、借鉴、拓展、提高的书籍。理工文艺、农林牧渔、文秘财会乃至栽花养鸟、运动保健、旅游娱乐等等各式各样的书籍,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成长,指导人的一生学习,丰富人的一生生活。许多大家名人在不同领域反复指出“书籍的使命是帮助认识生活”(科尔察克),“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彼特拉克),“书籍是朋友”、“书籍是老师”、“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才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总结,重要的启示。一言以蔽之,书籍实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宝贵的财富。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可见,不同的书籍给人以不同的启示教育,给人以不同的引导影响,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自学进修、为人处世、拼搏奋斗都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无数人用时间和实践已验证一切、说明一切。所以,“开卷有益”绝非夸张之词,“认真读书”、“终生读书”才是重要忠告。 人在不同的阶段,结合学习、工作、生活,会读不同的书。如何读书,也是一门学问。学习有快慢,读书分精粗。先易后难,先粗后细,先入门,后攻读,循序渐进,知难而上,是一般规律,不宜随便打乱。做学问,搞钻研,特别需要静心专心,需要吃苦精神,切忌浅学辄止,不求甚解,贪多嚼不烂。如果一味凭兴趣读,求功利读,往往与做学问、长才干、有作为相去甚远。读书也切忌找诀窍、走捷径的取巧之路,那样只会自欺欺人,不学无术。有时,读书也是很苦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经得住诱惑,尤其在知识爆炸、诱惑繁杂的今天,还真需要学习古人“悬梁刺股”虚心吃苦的治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