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养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何以解暑,唯有满足五点要求

大暑时节,也叫中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日子。这时,人体消耗很大,心情容易烦躁,因此,合理的起居饮食、心理调节等养生行为尤为重要。

之一、起居

古时讲究“天人合一”,物随阳而出入。人的起居也应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运行节律,跟太阳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

在四季分明的上海地区,自然运行节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然而,你可知道,一天也有四时,3-9点为一日之春,9-15点为一日之夏,15-21点为一日之秋,21点-第2天凌晨3点为一日之冬,也划分了人一天行为应注意的时间段。顺则健康长寿,逆则自毁身心。

所以,根据夏日日长夜短的特点,早晨5、6点钟该起床了,否则越睡越困。有条件的话,午时11-13点休息30分钟至1小时,有助于养心气。需要提醒的是,晚上21点-凌晨3点,是入睡的最佳时间,这时人体阳气进入藏养阶段,熬夜会耗伤体内阳气,久则气血亏空损害健康。入睡时间最晚不要超过22点。

之二、环境

《黄帝内经》讲:夏季要“无厌于日”,即不要厌烦天气的炎热。因此,人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需注意环境温度不能过低,要有利于阳气长养;应避免睡觉时直接吹空调、风扇。白天空调的温度亦不宜过低,以防寒邪伤人引起不适,同时也为秋冬阳气的收藏打下良好的基础。体寒虚弱的人宜尽量多接触阳光(阳光下活动或晒后背均可),可起到补充体内阳气的作用。

之三、药膳

大热天,合理的饮食营养有助于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

夏季的饮食调养要考虑夏天气候炎热的特点,酷暑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

药膳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但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即便百合粥、菊花粥、山药大枣粥、薏米小豆粥等也要适量食用。

之四、扶阳

大暑时节在祛暑清热的同时,也要注意扶阳。固护体内阳气,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早上六七点钟最好多到户外活动,此时阳光不强不弱,以激励自身阳气运行,可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应做到防晒。

之五、心态

“心静自然凉”。保持内心清静自然,做到心态平和。尤其应注意忌嗔怒,因怒伤肝、伤气。气行则血行。大怒则气机被伤,就会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或加重人体燥热和身体不适。

大暑饮食划重点

煲汤。养生煲汤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比如:排骨苦瓜汤、乌鱼蛋汤、鸭血羹……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都是夏季养生食补的上佳选择。

饮水。水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夏天炎热,人体水分蒸发消耗快,要及时补充水分,喝温开水最好。糖盐水、绿豆汤、菊花茶等消暑茶,对出汗较多的人可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但饮水最忌“牛饮”,肾脏受不了的。

吃苦。苦味食物能清热祛暑、消除疲劳。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既能对湿热之邪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

养阴。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人们常常“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适量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等。

选择清热解暑食物的原则是: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要适可而止。还要注意慎吃冷饮,以免出现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