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顾兴南 整理 陈佳玲 我今年60岁,自幼生活在彭三小区。父亲是厂里的工人,我们家也因此分到了一套27.2平方米的房子。当年这里是人人都羡慕的好房子,有煤气,还有抽水马桶。工人新村当年的辉煌,你们这一代人可能很难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彭浦新村是整个上海的样板居住区,当年这个地方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 我有3个姐姐,1个妹妹,加上父母,一家7口,曾经住在彭三小区167号3楼。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家里放2张床。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生活,也没有觉得条件很艰苦。后来姐姐、妹妹陆续结婚,从家里搬出去了,家里宽敞了许多。 我刚结婚时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了儿女后,也搬出去住了,但没有离开彭浦新村。2000年,我在保德路上买了一套一室半的房子。这间老房子,就只剩下父母住了。偶尔回来一次,看着外墙脱落严重的彭三小区,心里想着,这小区和我父母一样慢慢老去了。墙面发霉发黑,居住空间小,下雨天屋外“涨潮”,屋里特别潮湿,看着父母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心里挺难受。我们做子女的没钱给父母换房,上海的房价涨得太快了。父母在彭三住了几十年,他们也不愿意搬走。 2007年,彭三旧房改造就开始了。从那时开始,父母就期待着住上新房,眼看一期、二期、三期完工。2013年,彭三四期签约终于开始了。父母像小孩一样,在签约书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2014年2月9日,我89岁的老父亲走了,没有住上新房就走了。父亲走后,我就搬回了彭三小区,陪着母亲。2015年8月,由于彭三四期的拆建工作要开始了。我和母亲只能先在外面租房住一段时间。搬走那天,老母亲握着我的手说,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这一走,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回来。 2018年3月,母亲因心梗住进了医院。当时心里特别难受,父亲没有住上新房,已经是我心里的亏欠。看着病床上母亲慈祥的脸,心里不断祈求,母亲一定要住上新房。 2018年8月8日,我和母亲搬进了改造完成的四期新房。不用跟人合用厨卫、出门可以乘坐电梯,小区里就有休息亭,母亲住得很开心。以前的房子阴暗潮湿,新房朝南通风又明亮,母亲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时常下楼走走。 今年9月,93岁的老母亲走了,没有遗憾地走了,她在新房里住了一年零一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