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希纯 老同事老朋友见面总会讲到现在“老是会忘记”,也常会在聊到一个话题或一件事的时候说:“什么什么不记得了,真的想不起来了”。 其实,在“记忆”中搜索并回望过去,并不是老龄者的专属,只不过人老了,总会想念那逝去的时光,总会很自然地忆旧罢了。凡人,始于有了不断进化的思维尤其是这个“记忆”功能,只要或遇人和事,或见物和景,总会条件反射作用于大脑的器官,激活并打开“记忆”,它储存的种种影像便会一一展现出来了。 “记忆”中的时光总是倒流的,它可以让自已回到童年,可以回眸自己青春的芳华,可以重现那逝去的岁月。深夜是寂静的,所谓万籁俱寂。夜半是寂寞的,所谓无声无息。这个时段最能叫人沉默,最能使人沉思,最能让人打开“记忆”,在脑海里去追寻那逝去的光阴,那些岁月,那些人和那些事。 然而,有些日子很平淡,有些人很平常,有些事很平凡,它们在“记忆”中有的极其模糊,有的全然没有了踪影,有的要拼力追着追着才能从“记忆”中显影出来。 年轻时,过了就过了,淡了就淡了,似乎忘了,其实仍在“记忆”中;老了,它们却时常会浮现,有的很是感慨,有的很觉珍贵,也有些记忆又会让人感到沉重。那些曾经的岁月驿站,驻留着儿时的、青春的、人到中年后的酸甜苦辣。 近来,“记忆”常在我脑海里蠕动,它忽而慢慢爬行,忽儿闪电般穿越,忽而又象一条小溪轻轻地流淌……某日突然间,我问“记忆”:你告诉我,我昨天上午去了哪里?咦咦咦,想想,再想想,对了……我走到储藏室,看见了那两袋静静地躺着的大米,嗷!“记忆”立刻告诉我,去乐购(超市)啊! 这两天打开手机,总会跳出了这样一行提示:手机储存空间即将用尽。一段文字说得很明白——这会严重影响微信的使用体验。甚至可能造成聊天等重要数据损坏与丢失,建议卸载不常用的软件,以便清理出足够的空间。噢,我忽地似乎明白了!这“记忆”不就是储存“岁月”的软件吗?它的储存空间也有将尽用尽的时候吆。我恍然大悟:所谓记性差了,所谓以前的事记得那么牢,昨天的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原来是“记忆”储存“软件”的空间不够用了! 遗憾的是,“记忆”毕竟不是手机,如何将其中“不常用的软件”卸载?“记忆”满了,“软件”就装不进去了;“记忆”老了,保存在里面的“软件”就会模糊了;“记忆”有裂痕了,原有的“软件”也会慢慢消弥…… 于是“记忆”对我说,快“古稀”了,要歇歇了,我说,好啊,就多用用“烂笔头”吧——用记日记的方法弥补“记忆”容量的不足,用码字的办法卸载“记忆”中那些远去且珍贵的人和事;用坚持读书写作来强健“记忆”的储存功能,让“记忆”保有空间并延缓器质性萎缩——“失忆”的发生,努力与阿尔茨海默症保持距离,远一点,再远一些…… 有些时候,最好的“医生”是自已,与“记忆”的衰老作不懈斗争,乐哉乐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