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选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自行车咏叹调

文 余国放

(长宁区合作联社原党总支副书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拥有一辆自行车,而且是一辆“永久”或“凤凰”的28英寸锰钢全链罩自行车,比当今拥有一辆私家轿车还“扎台型”。

那时,我在中山公园附近一家修配店当学徒工,月薪17.84元。我家住在天山三村,距离修配店1公里多。中午吃饭休息半小时,为了省钱,我回家吃中饭,但必须连奔带跑,否则来不及。我做梦都想拥有一辆可以代步的自行车。可要买辆自行车谈何容易,首先必须要有非常紧俏的自行车票,另外还得凑够140元甚至180元钱款。26英寸轻便车140多元,28英寸加重车160多元,锰钢的28英寸全链罩车180元。我不吃不喝,10个月的学徒工资才够买一辆自行车。怎么办?穷有穷办法,我和同期进单位工作的小徐经过郑重商议后,决定合买一辆旧自行车。结果跑了好几家旧货商店,化了35元买了辆除了铃不响,其他零部件都响的破自行车。上下班时,一人骑车,另一人坐在书包架上,摇摇晃晃的,很不安全。

不久,上海兴起买处理零件自己装配自行车的风潮,淮海路旧货商店、虬江路旧货市场、南京东路中央商场成了上海人淘旧货的好去处。我也挤在人群中,今天淘个车架,明天淘一只龙头,后天淘两只钢圈。花了半年时间,七拼八凑装了辆杂牌自行车,但杂牌比35元的“老坦克”好多了。

记得我大哥支内去重庆工作后,每年探亲回沪,隔壁邻居小伍知道我大哥探亲一次不容易,要帮同事四处代购衣物,他总是慷慨地将他的爱车(28英寸永久自行车)借给我大哥使用,自己徒步上下班。我还记得我学自行车也是在这辆车上学会的。我当时一直想不通,号称自行车王国的子民怎么连辆自行车都买不到,买不起。说起自行车票,那年代特别抢手。一个几百人的单位,一年大概只能分到二、三张票,无论干部或职工都根据申请前后顺序排队,也有的单位干脆釆取抽签的办法。我单位的上级部门有一个工会副主席,负责票证管理。人们发现他总是骑新的自行车,原来他利用职权,每隔二、三年换辆新车,旧车再原价卖出。看起来挺精明,其实是贪小失大,影响了他的前途。他写入党申请书二十多年,直到退休都没有被批准加入。当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绝大多数干部是廉洁奉公的。

由物资匮乏到物资丰盈,中国仅用了20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市场应有尽有。到改革开放40周年的2018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商品流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世纪60年代的“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和照相机)已被80年代后的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电取代。进入新世纪,中国开启家庭轿车时代,拥有一辆私家车,比当年买一辆自行车还方便。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改善住房、出国留学、海外旅游、美容健身,成了人们追求的新时尚。

去年,我和老伴去加拿大旅游,住在当年与我合买35元破自行车的同事小徐(今天的老徐)家,他已在加拿大定居十几年了。说起合买破自行车往事,他感叹地说道:祖国这些年的发展真是神速啊!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也感到腰板硬了。

大河有水小河满。我的小家也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十几年前我就买了一辆轿车,女儿成家后也有私家车。我和女儿各有一套宽敞舒适的住房。有了“铁包肉”(轿车绰号),我不忘“肉包铁”(自行车绰号)。近距离出行,我喜欢用手机扫码开锁,骑上共享单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不仅是怀旧,更是为了健身和绿色低碳。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