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生感悟】

不经缺水苦岂知水宝贵

文连俊

我们夫妇是从“水贵如油”的甘肃贫瘠山区回到上海的,所以节水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至今我们还记得如何取得“第一桶水”。

我和妻子从上海劳动局第一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农村,尽管那里条件很艰苦,但对我们这些喜水的上海蛮子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缺水了。水在当地十分金贵,村里虽然有口井,但早就枯竭了。大多数时间,当地人要靠挖雨窖把天上的雨水收集起来,沉淀后饮用。雨季饮用的是泉水,泉水在几公里外的山沟底下。一眼泉水,人用畜饮。第一次去挑水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塞北第一场雪后的一个傍晚。白茫茫的田野上“万径人踪灭”,两行脚印把我送向远方。直到掌灯时分,还不见我回还的身影。妻子(当时是女友)在热炕上再也坐不住了,拿着手电,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踩着我留下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跟踪追迹而去。脚印的顶端,是一条陡坡,这是通向生命源泉的唯一小道。往下一看,犹如“黑洞”,要是在平时,她决不敢贸然探险。但此时她只有一个想法:快快找到我。所以全然不顾天黑夜晚,坡陡路滑,毅然下沟。手电筒的灯柱,支撑着她滑坡而下的勇气。焦急的心情,躯赶了她的胆怯。渐渐,我看到了她的手电筒光柱,她听到了我的喊声。终于,我们在空谷“鹊桥”上狭路相逢了。长路无轻担,只见我弓着腰,咬着牙,喘着气,趔趄向前,就象那幅油上过雪山时挑担的炊事班长。她赶紧在坡道上,用手一前一后刨出两个圆桶形的平地,让我把桶放下,休息一会。只见我满头大汗,呼哧呼哧地话都说不周全了。我要是会作画,那肯定是一幅让人心灵震撼的“黑夜深山担水图”。

回到上海,水源充沛,城市百姓很难体验我等在甘肃的缺水之艰难。我们夫妇依然保持着在甘肃养成的节水习惯,倒不是我们先知先觉,早就具备了环保意识,而实在是被缺水的生存艰难吓怕了,我们从心底里泛起“浪费生命之源”是要遭天谴的醒悟。节水自然成为我们夫妇的自觉行为。

有一天,我从广播里听到,说上海这个城市是缺水型城市,我很纳闷。上海面临东海,背靠太湖,长江口、黄浦江、苏州河就在我们身边,怎么一下子变成缺水型城市了呢?后来才知道由于本地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因此上海仍然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城市,还有生活污水的不规范排放,也侵蚀着母亲河的健康。近年来,太湖蓝藻的爆发,黄浦江水葫芦的泛滥,皆因含磷洗涤用品的洗涤污水大量排放,水系富营养化造成的结果。节约用水、治理污水成为上海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政府有一系列措施,作为老百姓来说,也应该有环保意识。就拿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各类洗涤剂来说,有含磷的和不含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不含磷成分的洗涤剂;还有如不用低价剧毒杀虫剂等,这是我们老百姓做得到的事。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活环境更宜居,这是上海每一个市民都向往的。既然人人向往就要人人行动。综观全球,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节约用水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地区的责任,而是地球村每一个村民的责任。我们浪费的每一滴水,其实都是在挥霍耗费下一代的资源。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