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父亲节杂谈

文 张希纯

俗话说:父母在,子女永远是孩子。我,深以为然!鄙人自退休以来,逢年过节,亲人诞日、忌日,尤其是母亲节、父亲节,思念之情总会油然而生,且一年比一年更浓烈。

1964年,12岁的我,忽地成了“没爹的孩子”。52年后的2016年11月23日,母亲在寓所仙逝,102岁的她去和我的爹爹在天堂团圆了。而做了64年孩儿的那个“我”,一时间,竟然不知所措:我也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了?真是戚戚然,惶惶然。

我的老家无锡称孩子为“老小”。老人与小孩有时确实极象,比如此刻的我,心中呼着“嗲嗲姆妈”,又似乎听到他们的应答声,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美妙时光。精神上,心理上冒出的稚气,竟与当下我那孙儿无异!

求学始至退休前,填表不少。大多数可入档的表格,有一项是必填的——籍贯。为何填了出生地(有些表中有这一栏)还要填籍贯?通俗说,要你回答的是,你是从哪里来的?这比姓什么重要多了。现在姓氏已似乎不是传宗的标志了,从母姓或由着性子改姓并不稀奇,比如有位邻家小孩就叫“陈杨欢喜”,把父姓“陈”和母亲“杨”叠合成复姓“陈杨”。而改籍贯则从没听说过。是啊,你的祖上来自哪儿,不是随意能改动的,许多宗族都有族谱,记载得明明白白。

籍贯为何从父不从母?脑海中冒出这个问题,恐让人笑掉大牙——这还用问?中国远古时代从母系社会进化到父系社会后就确立了“父权”的家庭地位,进而确立了男性统治封建王朝的“皇权”。无论平民还是皇家,籍贯出娘胎就打上印记了,是改不掉的。除非别有用心者,为了攀龙附凤,硬是把自家的籍贯改成某望族的籍贯,沾点“贵族气”,以此抬高身价。

所以,我以为,父亲就是家族历史中的“一节”,一节一节串联起来构成家族历史。那母亲呢?自以为,母亲则是家的承载体,不是有一句话叫作“没有女人的家不成其为家”吗?母亲张开宽厚的双翅,儿女在翅膀下尽享温暖。

上海人口信息透露:截至2020年底,本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33.4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1%;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5%;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80人;上海平均期望寿命达83.67岁”。我估摸“老了”还在享着父母之爱,做着幸福孩儿的老人多着呢!

母亲节之后,父亲节又临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我辈“小老人”如若能与“老老人”的父亲母亲共度佳节,那是人间的神仙美事啊!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