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霞思云想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活美 时代红】

天山路的前世今生(中)

文 叶忠良(锦苑居民区)

到西郊骑马在当时不仅是租界青年男女的一项体育活动,还是“上流社会”时尚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当然,骑马是一项高成本的运动。首先是要有一套骑马的“行头”,从帽子、骑士服、手套、马靴、马鞭等等都得到专门的店里去购置甚至量身定做,而且还得因季节而异。

另外马匹的租金也很高,有时还会要一个牵马人,每骑一回马要近十块大洋。有了榜样,华人“绅士”和“淑女”便纷纷效仿,于是相继出现了一些不正规的马房,只出租马匹而不教骑马术。

有一些沪上的小开小姐,为了过把瘾在林肯路和麦克劳路(今淮阴路)上出租马匹的马房中,会骑马的租一匹马,不会骑的外带个牵马人,也不在乎服饰,在林肯路上来回走一趟,也到了罗别根路,费用却省多了,感觉也很风光,很时尚,况且林肯路本来就是在大虹桥的范围内。

当同伴问起“最近侬到撒地方去白相过”时,也可以昂起头来说一句“到虹桥骑马去哉”,很有面子。于是林肯路也就成了山寨版的“虹桥路”。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天山路上不时还能看到老汉牵着匹瘦马,马的鬃毛已经疏落,颈上挂着一串铃铛,马的耳旁还系着一块退了色的小红布条,慢慢地踱着,带来了叮当响,只是没了骑士,看上去还真有几分凄凉。

林肯路的建成还方便了与北新泾街道的联系,附近的农副产品可以从此直接进入市区,从而更促进了镇上的繁荣。在日寇占领上海时,对粮食进行管制,老百姓要轧户口米,苦不堪言。有的人冒着极大的风险到北新泾贩米,一时镇上米业特别兴旺。日寇便在天山路上设检查站,贩米的人过站时被没收、挨打算是幸运的,被枪杀也多的是,惨极人寰。

珍珠港事变后,日寇全面占领上海,汪伪政府将上海以前工部局时代命名的有些路名作了改变,其中就将林肯路改名为天山路,罗别根路改为哈密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源电化厂从大后方迁回设备,恢复生产,正名天原化工厂。市工务局对沪西污水厂添加了一些设施,天山路慢慢苏醒了。

上海解放后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的天山新村就建在天山路的南侧,天山路的东端,与延安西路相交处。其后又相继扩建了天山二村、三村、四村、五村,逐渐形成了近十万人口的城区。1959年末在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市政府决定改建天山路,从泥结碎石路改为混凝土路面,并加以拓宽,两边有侧石和人行道,天山路成为典型的城市道路。

沿线开出了五金交电商店、自行车行、理发店、第五食品商店、天山饭店、少儿科技站、天山邮政局……在与延安路相交的天山路北侧还建起了跳伞塔,成立了跳伞俱乐部。天山饭店的大包个大、馅足、味鲜,是远近有名的。年轻人的婚宴,家庭中的喜庆事情很多是在这里办的。第五食品商店从腌腊、水果、糖果、烟酒、各种各样的点心、散装饼干样样俱全,可媲美淮海路上的长春食品商店。平日里人来往,星期天更是熙熙攘攘,公交车也开通了,连北新泾及周边的居民都到天山一条街来买东西了。

(未完待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仙霞物业